“建功新时代,喜迎二十大”全员读书活动 | 阅分享(十)

2022年8月11日

分享者:

装备公司综合部—蔡耿铉

《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—公文写作实战》读后感

最早了解到李永新老师,是偶然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“愚拙写作”公众号的一篇推送,清晰明了、简单直接的讲解风格,在公文写作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。就职以来,我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起草各种材料,包括工作总结、报告、通知、请示等。在高要求高标准的压力下,进一步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便显得尤为必要。于是,在闲暇之余、在迷茫困惑下笔无神之时,我都会翻看《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–公文写作实战》一书以找寻写作的灵感、技巧和思路。

《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–公文写作实战》一书最大的特色是实战性强,它对文稿起草的全过程原原本本进行了复盘,给人以直观启发和感悟;还对作者日常公文写作积累进行了程序化分解,讲解平时应该如何进行广泛积累储备;对机关公文常用词句进行了分类呈现,供读者在谋划布局、开拓思路、搭建框架时查阅。

牵牛要牵牛鼻子,公文写作要紧紧树牢“工具性意识”。在李老师看来,文稿起草的价值“在于研究解决问题,其本质就是将深入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文字形式予以呈现”。具体到某一文稿任务,就是在深度研究工作、研究人的基础上,根据具体场合、背景,用恰当的体例、方式以文字形式呈现。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,一是要深度研究事,立足实际把事情搞透、兜全是写好材料的基本前提,功夫下在平时,多研究业务工作,关键时候才能从容执笔;二是要深度研究人,站在“讲者”角度体现其站位、其思维、其关切,站在“受众”角度说其能听得懂、习惯听的话;三是要深度研究体,抓准不同公文体例的特点与行文结构;四是要深度研究景,主动研究具体的场景、背景。

积跬步,以至千里;积小流,方能成就江河。公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根基,对此我们要做到细心、留心、耐心,既要注重写前从上情、下情、内情、外情四个维度聚敛各方面材料,更要注重日常积累。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,学习要内外结合、纵横交错。向内部学,查找学习本单位本系统优秀的公文范例,领会其行文结构与逻辑,并进行摘抄记忆;向外部学,关注各大主流媒体材料编写的逻辑思维和常用词汇,关注国家大政方针,关注时政和热点,随时整理;横向学,系统地把材料分成不同种类,例如政治,文化,经济等。遇到不同的素材,放入不同的篮子,进行分类归纳;纵向学,要把同一类材料建立纵向轴,进行扩展,及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编写,只有转化为自己的才可以内化于心,外化为力。

实践出真知,在公文写作里,并不存在“最优路径”。上手一篇胜过理论一沓。上手多了,再结合自己实战感受和实际需要,带着问题去看书、去沉淀,才会有更大的收获。看书的时候,也不要带着寻找“最优路径”的想法,而是要借鉴到自身写作体系中来,在高强度的训练、高质量的实践下不断促进自己文稿写作体系的迭代更新。毛主席曾说过,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”。对于公文写作而言,亦是如此,要养成及时复盘的习惯。一是反复研究领导修改过的稿子,进一步研究领导意图、思维、语言风格、业务关切;二是反复研究起草前、起草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,哪些工作可以做在平时,哪些储备可以加强,哪些经验可以固化,哪些教训可以汲取。

借用李永新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,能否写好材料,与天赋无关,与专业无关,与能力无关。只要你葆有渴望成功、追求卓越、坚持不懈、争强好胜、愿意吃苦的内在驱动力,舍得花时间学习、花精力琢磨,就能炼成笔杆子!

回到顶部